——記“全國學雷鋒標兵”、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(qū)
可可西里管理處黨委書記、主任布周 三江源,生態(tài)保護,生態(tài)建設" >
——記“全國學雷鋒標兵”、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(qū)
可可西里管理處黨委書記、主任布周 走進三江源,關注三江源生態(tài)保護與建設" />
“可可西里藏羚羊種群數量已達7萬多只,藏羚羊大規(guī)模遷徙盛況再現青藏高原。”去年9月,一則各大媒體刊發(fā)的消息,又把“可可西里”呈現到了人們面前。
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“可可西里”,對人類而言是極為荒涼的“生命禁地”。但就在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地上,棲息著高原精靈藏羚羊、野牦牛、藏野驢等230多種野生動物。這里是中國面積最大,海拔最高,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保護區(qū)之一。
野生藏羚羊從最少時數量不足2萬只,到如今達到7萬多只,隱藏在數字的背后的有血、有淚、有奉獻、有犧牲……
作為三江源生態(tài)保護前沿陣地的一名工作者之一,布周在可可西里堅守了十多個年頭。悠悠十余載,他與隊員們在這片無人區(qū)哭過、笑過,見證了可可西里艱難恢復涵養(yǎng)之路。
“沿著既定線路,在廣袤無垠的可可西里無人區(qū)仔細觀察盜獵、盜采痕跡,統(tǒng)計沿途動植物數量……”巡山是布周工作的核心,沙漠、河流、流沙、雪山、沼澤……地形復雜的可可西里無人區(qū)一次次考驗著布周和他的隊員們。
“巡一次山,少則十天多則半個月,不分季節(jié)的雨雪,復雜的地形,每一次巡山所面臨的艱難險境是無法預料的。”一句輕描淡寫背后是數不盡的“驚險時刻”。
2016年8月,布周經歷了人生中最難熬的12天。
那年8月,保護區(qū)腹地全范圍突遭降雨降雪降溫天氣,加上沼澤、泥潭地等原因造成車輛行駛極其困難,6名巡山隊員在圓滿完成巡山任務返回途中被困,所帶食物緊缺,并在極其高寒缺氧的環(huán)境中開展高強度的施救作業(yè),隊員們體力嚴重透支,情況極度危險。
時間就是一切,惡劣的天氣影響了衛(wèi)星通訊,很難具體定位事發(fā)地點,布周當機立斷,派出三批救援隊進入保護區(qū)腹地搜尋,自己所在的救援隊也險些被困。
雪越下越大,共產黨人的信念卻越來越堅定。9月4日,歷經12天爬冰臥雪、風餐露宿,布周將巡山隊員和三批救援隊安全帶回了格爾木。
“從那天起,我覺得人類真的很渺小,要尊重自然的同時,也要尊重生命。”正是那一次難忘經歷,讓布周重新定義了生命的意義。
如今,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(qū)可可西里管理處黨委書記、主任的布周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高原生靈的身上。
每年5月份至6月中旬就是藏羚羊的繁殖季。5月,來自曲麻萊縣、西藏羌塘、新疆阿爾金山一帶的藏羚羊紛紛遷徙“藏羚羊的大產房”——卓乃湖。成千上萬懷孕的雌性藏羚羊云集于此,奏響了一支壯觀的生命曲。這里有一座固定的集裝箱式保護站,每年巡山隊員都要駐守于此,保護產崽期的藏羚羊。
而其遷徙過程中必將要經過青藏公路。每年為保障藏羚羊能夠順利通過遷徙通道,布周與同事們就會及早安排部署藏羚羊產仔及回遷保駕護航工作。進入5月以后,就安排各站增加人員和車輛,并以五道梁保護站為主,各保護站為輔,在大批的藏羚羊陸續(xù)經過轄區(qū)時,讓藏羚羊群安全通過公路,保證藏羚羊在遷徙途中不受或減少人類干擾。
除此之外,布周和他的隊員們還要保存影像資料,然后把每天的監(jiān)控視頻播放幾十遍,以此計算遷徙和回遷的數量。
在布周與隊員們的精心保護和嚴格執(zhí)法下,盜獵藏羚羊的案件逐年下降。2009年以來,連續(xù)11年實現盜獵案件“零發(fā)生”,保護區(qū)藏羚羊數量逐年遞增,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平靜而悠閑地繁衍生息,可可西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“動物樂園”。
為留住這“最后一片凈土”,從西部工委的工作人員到索南達杰再到布周團隊,一代代可可西里人,用青春甚至生命保護著這片圣潔的凈土,也正是因為他們,使得從青海走向世界舞臺的可可西里在保護中還自然以寧靜。(馬振東)